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
(2017年3月31日福建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
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管理,推进优秀历史文化
传承发展,根据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保护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
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名
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管理,适用本
条例.
本省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
保护与管理,按照本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
村,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
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
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
性,正确处理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第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
内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
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并将其纳入文明
城市、文明村镇创建工作范围.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建设)主
管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文化(文物)主管部
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
镇、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的具
体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财政、
国土资源、旅游、消防等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
村,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的有关保护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做好历史文化名
城、街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的
保护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年度
财政预算中安排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历史文化名
城、街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的
规划编制、保护性修缮,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
居住环境改善等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
门应当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
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保护
知识,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
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传统
村落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
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保护历史
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
建筑,对违法行为有权进行投诉和举报.相关主
管部门接到投诉或者举报的,应当依法查处.
第二章 申报与认定
第九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分为国
家和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
准和直接确定的条件与程序,依照国务院«历史
22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172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十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
可以申报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保存文物比较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
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
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
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
映本地区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申报省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
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一个以上历史文化
街区.
第十一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街区,可以申报
历史文化街区:
(一)保留着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
(二)构成的历史风貌、历史建筑和环境要
素应当具有真实性;
(三)历史文化街区用地面积不小于一公顷;
(四)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古迹、历史建筑
以及能够展现当地历史风貌特色的建筑物、构筑
物的用地面积达到保护范围内建筑总用地的百分
之五十以上.
第十二条 申报省历史文化名城或者历史文
化街区,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提出申请,
经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同级
文化(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
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申报时,应当提交说明下列情况的材料: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三)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四)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清单;
(五)保护工作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
申报省历史文化名城,还应当提交历史文化
街区的清单和说明材料.
第十三条 空间格局、景观风貌、建筑样式
等较完整地体现地方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
点,具有一定规模,但尚未达到历史文化街区建
筑物、构筑物总用地标准的,应当公布为历史风
貌区,其保护与管理,参照历史文化街区执行.
第十四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村落,可以申报
传统村落:
(一)村落形成较早,具有一定历史文化
价值;
(二)传统建筑风貌保留比较完整,文物古
迹、历史建筑、乡土建筑等集中连片分布或者数
量超过村庄建筑总量三分之一;
(三)整体格局保存良好,保持传统特色、
地域特色,反映特定历史文化背景;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传承形式
良好.
申报传统村落,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提出
申请,经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
同同级文化(文物)、财政、旅游等主管部门评
审认定后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并予以公布.
第十五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未公布为文
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
物、构筑物,可以认定为历史建筑:
(一)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具有
特定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
(二)具有行业技术发展代表性或者工程技
术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
(三)与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历
史事件或者著名人物、建筑师相关,具有代表性
或者纪念性的;
(四)其他具有历史、科学、艺术、文化、
32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172教育、景观价值的.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
门应当会同同级文化(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本行
政区域的历史建筑普查,提出历史建筑建议名
录,征求利害关系人和专家、公众的意见后,报
本级人民政府确定公布,并向省人民政府住房和
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与文化(文物)主管部门备
案.建筑的所有权人可以向所在地城乡规划(建
设)主管部门或者文化(文物)主管部门提出确
定为历史建筑的建议.
城市建设中发现具有保护价值,但尚未列为
历史建筑的建筑物、构筑物,经城市、县人民政
府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化(文
物)主管部门确认后,可以参照本条例有关历史
建筑保护规定先予保护,并按照规定的程序确定
历史建筑.
第十六条 对涉台、涉侨文物相对集中,能
充分体现海峡两岸及海内外紧密历史文化联系
的,台湾事务、侨务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参与申报
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工
作,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优先组
织认定.
第三章 保护规划
第十七条 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
村和传统村落经批准公布后,所在地城市、县人
民政府应当自批准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通过政府
门户网站、现场公告牌、新闻媒体等形式,向社
会公布保护范围.
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所在地城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自批准公布之日起一年内
组织编制完成相应的保护规划,并报送省人民政
府审批.
未被批准公布为历史文化名村的传统村落所
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传统村落名录公布之日起一年内组织编制完成相应的保护规划,报
送城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人民政府住房和
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 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
村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保护的原则、内容和范围;
(二)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三)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生态
保护要求;
(四)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
落的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及其保护
要求;
(五)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产
生活环境的规划要求和措施;
(六)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七)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
落保护范围内具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以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划还应当对其保护提出具
体要求.
第十九条 编制或者修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规划,
应当体现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和传
统村落的保护要求.
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保护规划应当与
所在城市、镇总体规划相衔接.历史文化名村和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应当与村庄规划相衔接.历史
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开发利用规划、建
设规划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实现多规
合一.
第二十条 保护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
机关应当将规划草案公告,并通过论证会等方式
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必要时,可以举行听
证.公告时间不少于三十日.
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
42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172
法律法规 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2017-04-14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考人生 于 2024-01-01 06:26:57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