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100万 73个行业的国家标准 支持批量下载
ICS 65.020.01 B 04 重 DB50 庆 市 地 方 标 准 DB50/T 407—2020 代替 DB50/T 407-2011 桑蚕鲜茧烘炕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mulberry silkworm fresh cocoons drying 2020 - 05 - 15 发布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08 - 15 实施 发 布 DB50/T 407—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50/T 407-2011 《桑蚕鲜茧烘炕技术规范》,与DB50/T 407-2011相比,主要技术变 化如下: ——调整了及时烘炕的时效性,增加了“春季应在 24 h 内烘炕,夏、秋季应在 16 h 内烘炕”的具体 内容; ——删除了推进式煤灶、方型煤灶和 82 型热风干燥设备类的烘茧工艺; ——修改了“打包”为“包装和标识”,引用 GB/T 9176 《桑蚕干茧》的内容。 本标准由重庆市蚕业总站提出。 本标准由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重庆市蚕业总站、重庆市纤维质量监测中心、重庆市万州区丝绸公司、重庆市蚕 桑产业技术体系、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西南大学、重庆市合川区蚕桑技术指导站、重庆市茧丝 绸行业协会和重庆市黔江区蚕业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田云、刘木根、张玲、许 毅、胡文龙、黄先智、李原平、朱良宏、黄胜、周 承凤、杨仁奎、唐俊、宋吉。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50/T 407-2011。 I DB50/T 407—2020 桑蚕鲜茧烘炕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桑蚕鲜茧烘茧的术语和定义、鲜茧处理、干燥工艺、干燥方法和干茧处理。 本标准适用于茧站桑蚕鲜茧的烘炕处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9176 桑蚕干茧 GB/T 15268 桑蚕鲜茧 GSBW 40001 桑蚕茧(干茧)下茧实物样照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烘率 drying percentage of cocoon 蚕茧烘炕后质量占烘炕前质量的百分率。 3.2 还性 return original state 半干茧出灶充分冷却后再行堆放,使茧粒间、蛹体和茧层间水分和热量平衡均匀的过程。 3.3 一次干 dried by one time 又称直干,鲜茧按照一定的烘炕工艺一次干燥成干茧的方法。 3.4 头烘 first drying 鲜茧第一次进灶烘成半干茧的过程。 3.5 二烘 second drying 经过还性后的半干茧进灶烘成干茧的过程。 1 DB50/T 407—2020 4 鲜茧处理 4.1 鲜茧分类 按GB/T 15268执行。 4.2 鲜茧堆放 4.2.1 堆放方式分为篮堆和架堆。 4.2.2 篮堆时,茧篮盛茧八成,篮心刨成“凹”形,茧篮对角线排列,成“品”字形堆叠,高度不超 过四层,两排之间和四周靠墙处要留通道。 4.2.3 4.3 架堆时,将铺好的茧箔依次置于茧架或晾茧车上。 堆放时间 4.3.1 春茧最长不超过 24 h,夏秋茧最长不超过 16 h。 4.3.2 对即将出蛆、发蛾的茧,应先烘炕。 4.4 铺网铺箔 4.4.1 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将鲜茧均匀平铺于茧网上,送入机内进行干燥。 4.4.2 方型炕室热风干燥设备类和推进式热风干燥设备类:将鲜茧及时铺箔装车,每箔铺鲜茧 4.0 kg~ 4.75 kg,四周比中间略厚。顶箔和底箔加铺 0.25 kg。 5 干燥工艺 5.1 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干燥工艺 按表1规定执行。 表1 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干燥工艺 工艺 温度(℃) 主风温 温度配置(1) 高温区 中温区 低温区 高温区 中温区 130±5 110±5 110±5 95±5 60±5 头烘 130±5 120±5 110±5 95±5 65±5 二烘 110±5 90±5 95±5 85±5 60±5 直干 二次干 温度配置(2) 主风温 一层 二层 三层 四层 五层 六层 2 DB50/T 407—2020 高温区 中温区 140±5 120±5 105±5 112±5 97±2 82 76 68 头烘 140±5 120±5 105±5 112±5 90±2 80 68 64 二烘 120±5 105±5 102±5 105±5 83±2 77 72 68 直干 二次干 湿度要求 气流控制 采取强制排湿,并由高温区和中低温区分别排湿。干燥室内各温区的湿度一般要求:高 温区 6 %,中温区 12 %,低温区 25 %。 干燥室内气流速度控制在 0.4 m/s~1 m/s。 直干和头烘 2.5 粒~3 粒,约 6 ㎝(滚筒与茧网间隙); 铺茧厚度 二烘 3 粒~3.5 粒,约 6.5 ㎝(滚筒与茧网间隙)。 头烘 2.0 h~2.5 h,二烘 2.5 h~3.0 h; 干燥时间 一次直干 4.5 h~6.5 h。 头烘出灶 6 成~6.5 成干; 出灶 直干和二烘出灶以断浆成小片,重油而不腻。 一次干到第二网格末要求达到 6.5 成左右;二次干头烘到第二网格末要求达到 4 成左右, 干燥检查 二烘到第二网格末要求达到 8 成左右。出茧后 5 min~10 min,分左、中、右抽样 2 次, 检查干燥程度是否符合要求。 网速控制 启动茧网前,先将调速器调至零位,启动电机后,再慢慢调快调速器转速,直到达到设 定网速,网速一经设定,一般不作调整。 3 DB50/T 407—2020 鲜茧进站后要分类存放,分类进烘干燥;倒茧宜用小茧篮,铺网均匀,拣出杂物;茧网 进茧出茧 中蚕茧有空缺处要及时补上;不同类型的蚕茧铺茧时在茧网上要相隔 1 m 以上;茧网末 段开始出茧时启动传送带,及时选出各类下茧,然后装篮。 5.2 方型炕室热风干燥设备类干燥工艺 按表2规定执行。 表2 方型炕室热风干燥设备类干燥工艺 烘茧进程 烘茧时间(min) 烘茧温度(℃) 排气筒状态 烘率(%) 预热阶段 40 100~105 全关 95~98 恒速干燥阶段 170 105~115 全开 60~65 减速第一阶段 70 95~80 全开 50~53 减速第二阶段 80 80~70 全开 45~48 出炕前阶段 30 65 全关 40~43 5.3 推进式热风干燥设备类干燥工艺 按表3规定执行。 表3 项 烘茧温度 换气 推进式热风干燥设备类干燥工艺 目 直干工艺 高温部(℃) 110~115 中温部(℃) 90~100 低温部(℃) 75~80 给气口 全关 第一对 全开 第二对 全开 排气筒 4 DB50/T 407—2020 第三对 开 3/4 第四对 开 1/2 进(出)茧间隔时间(min) 6 28~32 干燥方法 6.1 进灶 6.1.1 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按表 1 执行。 6.1.2 方型炕室热风干燥设备类和推进式热风干燥设备类:鲜茧进烘前 4 h 开始升温排湿,鲜茧进灶 前壁温要求达到 115 ℃。关闭灶内所有排气筒、给气口、烟囱、高温闸板、电机风扇。 6.2 半干茧处理 6.2.1 出灶 干燥一定时间后,抽取样茧,检验蛹体干燥程度。当蛹尾及头腹部出现明显收缩,腹部深凹,即蛹 体达到6成~7成干,或烘率达到60 %时出灶。 6.2.2 散热 刚出灶的半干茧,应在堆场内充分散热冷却后,再行堆放。 6.2.3 堆放 6.2.3.1 半干茧的堆放一般采用垄堆和篮堆两种。 6.2.3.2 垄堆:半干茧堆成畦底宽 1 m 左右,面宽 0.5 m 左右,畦高 0.5 m~0.6 m 左右,畦中插竹编 气筒,畦与畦间留 0.8 m 宽的通道,便于隔一定时间翻垄。堆放时间为 3 d~4 d。 6.2.3.3 篮堆:半干茧装入茧篮,盛茧九成。 “品”字形堆放,高度不超过 4 层,并注明出炕时间。当 还性适当时,将茧篮中的茧倒出进行大垄堆,垄堆高度不超过 1 m,堆放 6 h 后即可烘炕。堆放时间为 5 d~7 d。 6.2.4 还性 半干茧出炕4 d~5 d 后,应经常检查半干茧的还性程度。用手伸入茧堆中部感觉阴凉,茧层弹性 较弱,鼻嗅刚起馊味,剖茧后蛹色稍暗时为还性适当。 6.3 6.3.1 二烘 铺网铺箔 6.3.1.1 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将还性后的半干茧均匀铺于茧网上,送入机内进行干燥。 6.3.1.2 方型炕室热风干燥设备类和推进式热风干燥设备类:将还性后的半干茧,进行铺箔装车,每 只茧箔铺茧 3.00 kg~3.25 kg,四周比中间略厚,顶箔和底箔加铺 0.25 kg。 5 DB50/T 407—2020 6.3.2 干燥 6.3.2.1 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按表 1 执行。 6.3.2.2 方型炕室热风干燥设备类按表 2 执行。 6.3.2.3 推进式热风干燥设备类按表 3 执行。 6.3.3 出灶 6.3.3.1 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 从代表网格中抽取样茧,达 9 成干时出灶。 6.3.3.2 方型炕室热风干燥设备类和推进式热风干燥设备类: 在预定干茧出灶时间前 30 min,从茧车 中层茧箔抽取样茧,检验干燥程度,达到适干出灶。 7 干茧处置 7.1 散热 干茧出灶充分冷却后,堆放于干燥通风场所,茧堆高度0.6 m,最高不超过1.5 m,中间挖成凹形或 波浪形,四周离墙0.6 m。堆放时间一般不超过24 h。 7.2 整理 按GSBW 40001选出各类下茧,确保上车茧率达到90 %以上。 7.3 包装和标识 按GB/T 9176执行。 7.4 贮存 茧包应按井字形通风垛或紧密大垛方法堆放于干茧堆场,一般以4层为宜,四周离墙0.7 m,中间留 1.2 m通道。次、下茧需分别打包和堆放,严禁混杂。注意防霉、防鼠、防虫。 6 DB50/T 407—2020 A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适干程度判断方法 A.1 适干程度判断方法 A.1.1 适干 鼻闻微香,摇茧声音清脆;剖茧捻蛹,轻松易碎,略带重油(有油不腻),部

pdf文档 DB50-T 407-2020 桑蚕鲜茧烘炕技术规范 重庆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0-T 407-2020 桑蚕鲜茧烘炕技术规范 重庆市 第 1 页 DB50-T 407-2020 桑蚕鲜茧烘炕技术规范 重庆市 第 2 页 DB50-T 407-2020 桑蚕鲜茧烘炕技术规范 重庆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4 08:36:20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